中国突然公布高超音速飞行器MD-19! 美国没有想到,自己刚刚突破: 中国又遥遥领先了!
日前,美国在高超音速导弹领域传来重磅消息,他们成功试射了LRHW导弹。
这款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美国陆军研制的武器,号称可以利用火箭助推达到极高的高度,然后进行高超音速滑翔,精准打击目标。
根据公开信息,LRHW的射程可超过2800公里,其性能之强大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如果这种导弹连续三次试射皆告成功,美军将很有可能正式装备这款武器,这意味着他们首次具备了与中国同级别的高超音速导弹。
然而,就在美国宣布他们取得这一技术突破后没几天,中国又展示了一项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装备。
在中科院和湖南卫视共同制作的宣传片《以先辈之名 立时代新功》中,我们首次看到了由“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研制的MD-19宽域飞行器。
影片中,一架名为“双尾蝎”的大型无人机在高空释放了一款MD-19飞行器。
该飞行器6年内完成了5类9次飞行实验,完成了国际首次临近空间发射航空器试验,完成自主跨域飞行和安全返回。
那么,MD-19宽域飞行器:究竟是何方神圣?
湖南卫视在视频中展示了两种试验方法:其一,利用双尾蝎运载器将其带到高空然后释放;其二则是使用气球升空后再投放。
这两种实验都属于高空投放返场试验,但各自的成本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视频中介绍,MD-19是一种临近空间的宽域飞行器。
临近空间是指地面上方20至100千米的区域,而宽域飞行器是指那些能在0到5马赫甚至更高速度飞行的装置。
因此,MD-19是一种能够在20千米以上高度,以超过5马赫速度飞行的高超音速飞行器。
它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展弦比很小——这意味着它的设计非常适合高速飞行。
MD-19的外形显然就是为了高超音速而设计的,看上去很像一支箭头,与《壮志凌云2》中的“暗星”飞行器极为相似,不过中国已经将其变为现实,而“暗星”仍是科幻概念。
提到国产宽域飞行器,不得不说大名鼎鼎的MD-22“鸣镝”。
它在2022年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最高速度达7马赫,重达4吨,航程达8000公里,并能在临近空间飞行。
而从外形来看,宣传片中的MD-19和航展中亮相的MD-22十分相似,所以也被认为是MD-22的缩小版型号。
临近空间的高度介于传统航空器最大升限与人造卫星最低轨道高度之间因其独特的环境特征,如大气密度低、温度变化剧烈以及强烈的紫外线和宇宙射线辐射,设计用于这一领域的飞行器面临诸多挑战。
比如,如何让发动机在稀薄的大气中正常运作,以及携带足够的燃料而不使飞行器过于笨重,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从中科院研制出的MD-19和MD-22“鸣镝”这两款宽域飞行器来看,他们很可能已经攻克了这些技术难题。
MD-19的试飞成功也许暗示着MD-22“鸣镝”已经在进行中并表现良好。中国在这一技术的发展可谓十分乐观。
借此,也有人提出疑问:在拥有如此潜力的跨洲际宽域飞行器后,像轰-20这样的传统战略轰炸机是否还有继续发展的必要?答案是肯定的。
对于拥有核武器的世界级大国来说,建立一个完整且多样化的核武器投射体系尤为重要。在这种体系中,即便是相对传统的投射平台,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丰富多样的投射手段不仅能有效增加潜在对手的防御难度,还能提升己方战略武器的生存能力和突防效果。
因此,宽域飞行器与传统战轰不是取代关系,而应是互补。
对于中国这样的核大国,我们需要的是多元化的战略选择,而非局限于某一种。从这个角度看,“全都要”才是明智之举。
有趣的是,中国在高超音速技术领域的快速进展也受到广泛关注。
中国人对速度的追求,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高超音速不仅是未来空天飞机的基础,也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单级入轨,取代目前的火箭发射方式。
一旦某项高超音速技术取得突破,这就像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知识库,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尽管美国在高超音速技术领域起步较早,但中国正在加速追赶,并取得显著成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